百书库 - 言情小说 - 假千金的佛系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60

分卷阅读160

    我倒是没想到,豫王的动作这样快,不知道这故事已经说了多少遍,许是已经在京城之中传开了。”

在话本里,化名为东大人的陈达儒是个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的好官,无一处不好,炎州一案也的确是发生过,百姓们听罢故事,也真情实感地将故事中的一切代入到了陈达儒身上。

至于内情如何,二十年前认识陈达儒,在朝中当过差的人,才是最清楚。可二十年过去,皇帝都换了一个,朝中的官员也都换了一批,而百姓们更加不知内情。

“这个茶楼人来人往,是京城之中名气最盛的茶楼,每日过来喝茶听书的百姓就是不少。”叶明蓁的目光透过纸窗,看到了底下影影绰绰的人群。“若是这个东大人的故事好用,时间一长,百姓们便要打从心底觉得豫王是个好人。”

三人成虎,更何况人人都提起,听得多了,自然便当真了。

豫王是否是个好人,叶明蓁并不清楚,她与豫王无私交,听说的也都是豫王风流之名,或者是他办了什么差事,这些事情外人也都清楚。只是豫王做这些,得了百姓拥簇,无疑便是要与太子争皇位。

与太子有关,那便是与她相关了。

要争那个位置,也并非是要看才干高低,谁的手段厉害一些,不管清白污黑,谁能压过一头谁就赢了。她遇到了难处时,太子总会主动帮忙,她得了不少帮助,却鲜少回报过,连个回礼都要太子主动提起。

若太子遇到难处了,她也想要帮忙。

她要嫁给太子,日后二人便是夫妻,若为夫妻,也应当相互扶持才是。

叶明蓁心中一直有个隐隐约约的念头,便在这会儿又重新冒了出来。

“娘,我有个想法。”

作者:太子:四舍五入,我们已经老夫老妻了

*

今天更的太晚啦,唉,晚上尽量九点更,要是九点没有更上,我就加更一章

☆、第108章

叶明蓁的这个想法,从前便隐隐约约冒出来过,只是她抓不住,摸不清,直到今日在茶楼听到百姓议论,才逐渐有了一个雏形来。

关于民间言论,说严苛,可文人仍然能以笔如刀,抨击时事政务,无数书生在文章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,印成书册大肆传播,茶楼里更是书生们议论最多的场所。说宽松,可百姓们仍然对许多事情知之甚少,听风就是雨。

诸如在茶楼之中听了一个“东大人”惩jian除恶为民效力的故事,旁人附和几句,便信以为真,真情实感当做陈家的荣耀。一个说书先生便能靠一张嘴巴将这个消息传遍整个京城,百姓已经相信,那后来人无论解释再多,先入为主的印象已经改变不了。

流言猛于虎,猛虎有利爪伤人,也有威猛服人。

若是能收服猛虎呢?

天底下最大的权利在皇帝手中,流言四起时,即便能堵住悠悠众口,人心却不能顺着意愿平定。

若是能管住这张嘴巴呢?

叶明蓁隐约意识到,这是一件极为大胆的事情,只是如今的她尚且还做不到,也不能经由她的手去做。但她还能做到另外一件事情。

平日里,她定时给长公主的书肆写文稿,每隔一段时日,她那些文稿与其他人的会整合成一本书册,放到书肆里售卖。买的人也不少,写文章的先生名气越大,书册便卖得越多。

那些书稿的主题不定,无论是诗还是文章,无论内容是什么,只要是署了先生的名字,便多的是书生小姐来买。不说其他人,偶尔连叶明蓁都偷偷在里面夹了许多自己的念头见解,书生们看过之后,偶尔也会因此而产生一番议论探讨。等书稿多了,集合成册,放在一起,便更能看出一个人字里行间之中透出的观点。

才学出众德行高尚的先生有许多拥趸,他们深深信服这些先生的才干与观念,而稚子蒙童得先生教导时,学诗书礼仪,也学为人处世,等成人时,也容易与先生的观念靠近。

文字毛笔是抒发见解的工具,若是遇到不平之事,也可能以笔墨直言。那不识字的人该如何是好?

遇事可以报官,那衙门里管不着的事呢?

总得有一个地方,能够说尽不平事,道尽是非言。那些说不清的道理,理不清的是非,都能堂堂正正摆在明面上,由世间人评判。

叶明蓁慢慢将自己不成型的想法说给叶夫人听。

叶夫人听在耳中,大为所动,也是无暇顾及底下那些人的议论,愈听面上神情就愈发严肃。

等叶明蓁说罢,她才道:“蓁儿,你可想过该如何实施?”

叶夫人并不阻拦,也不觉得叶明蓁异想天开,她年轻时经历了帝位更迭,也做过许多大胆的事,只是后来因女儿被贼人偷走,她才郁郁寡欢,失落至今。女儿失而复得之后,她也重新振作起来,不只是每日围着女儿转悠,她也有不少她要去做的事情。

若是换一个人提出这般想法,叶夫人也依旧会拍手称赞,经由叶明蓁口中提出,她既是震惊,也十分骄傲。

她早就看出,她的女儿十分出色,并不比任何人差。

叶夫人提醒:“若是你今日从豫王这办法里得了灵感,也想找一个说书先生在茶楼里每日的说,可不实际。”

“我当然知道这些。”叶明蓁微微笑道:“我能跟娘说,自然是想到了一个更合适的办法。”

叶夫人好奇:“什么办法?”

“邸报。”

“邸报?”

邸报是朝廷官报,记载的也多是朝廷发布的官方消息,如皇帝谕旨,大臣呈上的奏折,又或是朝堂的任免奖惩升迁,皆是告知天下的告示。

“就说这东大人的故事,还得有说书先生坐在茶楼里一遍一遍的说,要将一个故事传遍整个京城,要费多少时日与工夫?若是有了新的故事,便立刻会被替代,再无任何人想起。但书册不一样。”叶明蓁亲身经历,对此钻研过一番,也十分了解:“书册文字记载的清清楚楚,不怕口耳相传之中生出误解,传得更远,放的更久,即便是有了新的故事,后来也能拿出来翻阅。”

“只是书册价格高昂,平日里我给书肆写文稿,集合成一本,买的人虽多,却也并非是所有人都愿意花银子,还得看书中有哪位先生的文章。且书册只登诗文,更加不好施展。”

书肆就靠卖书挣银子,纸墨印刷成本便不小,因而每篇文章都得精挑细选,得有名气大的先生打底,才好保证销量。再说,书生小姐常来买书打发时间,不在乎一本书的银子,可若是换做普通人呢?

换做出身贫寒的书生,皆是向同窗借书来翻阅,若是遇着实在喜欢的,才会去买书来。

“百姓来茶楼听故事,一杯最差的茶水